头像
更新时间:2025.05.24
总访问量:10

包燕

|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

单位:

职务:

研究方向:

办公地址: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

办公电话:

电子邮箱: hzbyby66@163.com

手机访问
  • 个人简介

    包燕,女,副教授,文学博士,硕士生导师。毕业于浙江大学,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。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、影视文化。近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、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多项,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,有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,并有多篇论文获奖。开设本科课程《中国现代文学史》、《影视文化》,硕士研究生课程《中国现代文学史专题研究》《华语电影文化研究》,所上课程均获评优课。入选浙江省“151人才工程”第三层次培养人员,第一期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,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“我心目中的好导师”,浙江工业大学“事业家庭兼顾型”先进个人,浙江工业大学“学术骨干”。

  • 教学与课程

    担任本科生导师;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,主要培养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与影视文化。

    汉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开设课程:《中国现代文学史专题研究》《华语电影文化研究》。

    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开设课程:《中国现代文学史》、《影视文化》。




  • 育人成果

    1、入选浙江省“151人才工程”第三层次培养人员。

    2、入选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。

    3、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“我心目中的好导师”。

    4、浙江工业大学“事业家庭兼顾型”先进个人。

    5、入选浙江工业大学“学术骨干”。

    6、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。



  • 科研项目

    研究项目:

    1.《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早期电影史重写》,国家社科基金项目(17BZW90主持。

    2民国电影的场域建构与文化脉络(1922-1937)——以在沪浙、粤、苏籍影人为中心》,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(15NDJC023Z)。主持。

    3《百年中国电影史上的“浙军”研究》,浙江省历史文化研究工程。主持。

    4《新时期文化转型与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建构》,浙江省教育厅课题。主持。

    5、《浙籍影人与中国电影的大众化进程》,浙江省社联重点课题。主持。

    6、《大众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电影20年研究》,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。主持。

    7、《新世纪十年华语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》,浙江省社联课题。主持。

    8、《新时期30年中国电影的文化动态与阐释》,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。主持。


  • 科研成果

       一、发表的主要论文:

    1、《林语堂的哲学探寻与文学世界》,《同济大学学报》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》全文转载,2003年第2期。

    2、《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第五代历史叙事及泛文本解读》,《浙江学刊》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影视艺术》全文转载,2004年第6期。

    3、《主体身份的建构与弥散:新生代都市情绪电影的现代立场与后现代文化悖论》,《浙江学刊》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影视艺术》全文转载,2008年第2期。

    4《当代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与有效认同》,《社会科学》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影视艺术》全文转载,2012年第9期。

    5、《走向“诗”与“思”的对话——余上沅与布莱希特戏剧美学之“诗性”观比较》,《外国文学研究》,2003年第5期。

    6《张石川及明星影片公司的文化策略及价值重估——在鸳鸯蝴蝶派的文化场域中》,《浙江学刊》,2012年第2期。

    7、《华语主流大片的“革命叙事”转向与当下国家形象建构》,《社会科学》,2014年第8期。

    8《海派文化视阈下民国时期桑弧电影的文化维度及价值重估》,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》,20151月。

    9、《左翼·国家·商业:孙瑜电影、缝合的左翼及当下意义》,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》,20211月。

    10、《从<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><少奶奶的扇子>——中国早期电影的跨文化归化式改编》,《电影新作》,201912月。

    11、《在功利和唯美之间——李健吾戏剧批评观之批评》,《艺术百家》,1998年第4期。

    12、《张爱玲与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之比较研究》,《浙江工业大学学报》(社科版)2003年第1期。

    13《大众文化视阈中〈小城之春〉的身份书写与认同危机》,《西南交通大学学报》(社科版),2005年第6期。

    14、《余上沅戏剧美学之西方探源及现代评价》,《浙江工业大学学报》(社科版)2004年第2期。

    15《娱乐诉求与道德诉求的失衡——重新审视张石川电影〈劳工之爱情〉之大众性》,《电影文学》20096月。

    16、《上海梦魇的道德寓言与错位书写——对《摇啊摇,摇到外婆桥》和《风月》的重读》,《浙江工业大学学报》(人文社科版),2008年第3期。

    17、《从主旋律励志偶像剧的视角重审谢晋电影的大众性》,《浙江工商大学学报》(人文社科版),20092期。

    18《文化折中:黄建新电影的知识分子叙事及流变考察》,《浙江工业大学学报》(人文社科版),20099月。

    19《理智与情感——张爱玲与李安<色戒>之性别叙事与内在盲点》,《名作欣赏》,20093月。

    20、《传奇叙事与喜剧精神:谢晋电影的世俗趣味及传统改写》,《浙江工业大学学报》(人文社科版),2010年第3期。

    21、《谢晋文革叙事的大众认同机制及当下启示》,《电影文学》,2011年第7期。

    22、《大众文化视阈下张石川及明星影片公司的电影实践及意义》,《浙江工业大学学报》(人文社科版),2011年第4期。

    23、《中国早期电影的跨文化归化式改编——以<一剪梅>为例》,《艺苑》,2020年第1期。


    二、科研成果获奖:

    1《走向“诗”与“思”的对话——余上沅与布莱希特戏剧美学之“诗性”观比较》浙江省第四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(2004)。

    2、论文《张石川及明星影片公司的文化策略及价值重估——在鸳鸯蝴蝶派的文化场域中》获得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七届学会奖二等奖(2012)。

    3、论文《当代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与有效认同》获得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八届学会奖二等奖(2014)。

    4、论文《海派文化视阈下民国时期桑弧电影的文化维度及价值重估》获得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会奖三等奖(2016)。

    5、论文《左翼 国家 商业——缝合的左翼、孙瑜电影及当代意义》获得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会奖二等奖(2021)。



     

  • 社会服务

    1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

    2、浙江省中国文学学会会员

    3、浙江省电影家协会会员

    4、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

    5、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员

    6、浙江省电影评论学会会员

    7、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

    8、杭州市影视家协会会员



链接

更新时间:2025.05.24
总访问量: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