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林曦,戚凤.“基于符号学原理的红色文化视觉元素内容体系探索与构建”[J].建筑与文化. 2021(09).
[2]林曦,沈莎,戚凤.“以“红色文化+”为核心的设计类课程实践“双通道”育人模式探析”[J].创意与设计. 2021(03).
[3]汪丽兰,林曦,朱吉虹.“基于情感化设计的敦煌文创设计策略研究——以“新敦煌”为例”[J].建筑与文化. 2021(06).
[4]刘美佳,林曦.“延续文化基因,塑造“城市代言人”——以杭州市湍口温泉小镇吉祥物为例”[J].设计. 2021(05).
[5]林曦,张馨玮.“全媒体语境下品牌视觉识别整合设计策略探析”[J].建筑与文化. 2020(05).
[6]唐振钧,林曦.“宁波鄞州非遗元素当代文创设计策略研究——文化自信语境下的“‘非’常鄞州”[J].建筑与文化. 2020(05).
[7]林曦,蔡璐虹,陈星海.“基于客户旅程图的地铁导视系统服务设计研究”[J].建筑与文化. 2020(02).
[8]林曦,朱胜格.基于文化氛围营造的校园环境平面设计研究——以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[J].建筑与文化. 2020(02).
[9]林曦,张心怡.“畲族旅游小镇视觉系统设计及应用探究——以西坑畲族镇为例”[J].建筑与文化. 2019(04).
[10]高晗吉,林曦.“融合地域文化的农产品公共品牌形象设计策略研究——以瑞安农产为例”[J].建筑与文化. 2018(02).
[11]王琛,林曦.“基于公共导视系统易读性的字体设计探析”[J].建筑与文化. 2017(04).
[12]包静昇,林曦.“智趣化设计在商业综合体导示系统中的应用研究”[J].建筑与文化. 2017(04).
[13]林曦,何佳佳.“新媒体语境下整合设计思维对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影响”[J].中国包装工业. 2015(05).
[14]林曦,赖以希,汪哲皞.“基于城市文化的公共交通视觉系统设计探析:以杭州为例”[J].装饰. 2014(01).
[15]林曦,徐玮,朱丹舟.“浅析时代背景下的美术字及盛行商标——回顾四-八十年代”[J].现代物业(中旬刊). 2013(11).
[16]林曦,范振莹,赖以希.“浙江省慈溪市家电企业品牌形象建设策略分析”[J]. 现代营销(学苑版). 2012(10).
[17]林曦,张力.“基于阅读行为的屏幕文本版面设计研究”[J]. 现代营销(学苑版). 2012(02).
[18]林曦,王珂.“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对版式设计发展的影响”[J].现代营销(学苑版). 2011(10).
[19]林曦,朱慧慧.“中国龙图腾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”[J].包装工程. 2010(S1).
[20]林曦,林芝.“图形设计课程的思考与构想”[J].新西部(下半月). 2009(12).
[21]林曦,应前超.“老字号”品牌形象的再设计”[J].商场现代化. 2009(27).
[22]林曦,汪哲皞.“从对阅读行为的分析谈版面设计”[J].装饰. 2009(05).
[23]林曦.“林曦平面设计作品”[J].装饰. 2007(05).
[24]林曦.“从“中国符号”来看海外画廊中国当代艺术热”[J].美术观察. 2006(08).
[25]林曦.“威廉·莫里斯与“工艺美术”运动的产生”[J].包装工程. 2006(04).
[26]徐育忠,林曦.“日本“绿色”包装的系统化理念及其启示”[J].浙江工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. 2005(02).
[27]易心,林曦.“民间剪纸艺术图形的象征意义及其造型规律”[J].浙江工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. 2003(02).
作品集、译著
[1]林曦.“走进五角星设计”.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,2007年5月.
[2]林曦.“当代视觉艺术丛书——林曦作品集”.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5年5月.
[3]林曦.“当代设计艺术丛书——林曦作品集”.河南人民出版社,2010年6月.
教材:
[1]林曦.“色彩构成”.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2年5月.
[2]林曦.“立体构成”.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2年5月.
[3]林曦.“编排设计”.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5年1月.
[4]林曦.“标志设计”.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6年5月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