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刊论文
武前波,胡嘉青,薛雯露.东部沿海地区乡村韧性测度及其发展路径研究——以浙江省为例.浙江大学学报(理学版),2024,51(6):664-676.
武前波,薛雯露.欧洲乡村分类研究进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.国际城市规划,2024,39(4):50-57.
武前波,何嘉莹.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及其推进机制.浙江工业大学学报(社科版),2024,23(1):75-82.
武前波,章轶菲,薛雯露.基于杭州市径山村和青山村的乡村经营模式比较研究.城乡规划,2024,(2):1-11.
武前波,薛雯露,章轶菲.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基本内涵、建设重点及其作用机制探讨.城乡规划,2023,(6):44-54.
武前波,郭豆豆,赵淑红.舒适性视角下城市创意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——以杭州为例.经济地理,2023,43(6):54-64.
薛雯露,武前波.多功能演化视角下乡村韧性的作用机制与治理路径探讨.小城镇建设,2023,41(1):94-101.
武前波,万为胜,孙文秀.生态文明视域下知识创新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与趋势——以杭州为例.城市发展研究,2022,29(12):72-83.
武前波,万为胜,洪明.杭州数字经济产业空间演变及其影响机制.经济地理,2022,42(12):60-71.
武前波,丁品品,万为胜.长三角地区日常人口流动空间变动格局及其网络结构特征分析.城乡规划,2022,(6):20-31.
武前波,叶佳钰,陈玉娟.乡村振兴背景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乡村性空间格局——以浙江省为例.地理科学,2022,42(3):466-475.
武前波,刘嘉崟,刘雪琴,等.消费空间生产视角下地方商业街更新的差异性建构——以杭州市小河直街为例.中国名城,2022,36(9):54-63.
王宇乾,武前波.创新驱动下城市空间更新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——以杭州溪西谷互联网金融小镇为例.现代城市研究,2022,(5):20-27.
Hu Xiaohui, Wu Qianbo(通讯作者), Xu Wei. Specialty towns in China: Towards a typological policy approach. Land Use Policy, 2022, 114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landusepol.2021.105933
武前波,郭豆豆,接栋正.新科技革命下未来社区产生的逻辑及其内涵辨析.现代城市研究,2021,(10):3-8.
武前波,陈晓旭,胡晓辉.创新驱动下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与类型划分研究.城市发展研究,2021,28(5):60-69.
武前波,刘星.金融联系视角下沿海发达地区城镇网络空间结构研究——以浙江为例.世界地理研究,2021,30(5):966-977.
武前波,孙文秀,叶佳钰.五态融合视角下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绩效评价研究——以浙江文村、东梓关村、望仙村为例.中国名城,2021,(3):80-89.
周俊帆,武前波.上海人口城镇化发展新态势及其社会空间特征研究.现代城市研究,2021,(8):24-30.
武前波.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国城镇化的第三次浪潮.经济地理,2020,40(9):62-69.
孙文秀,武前波,陈前虎,王波.基于景观社会理论的浙江乡村振兴研究——以富阳“网红村”建设为例.城乡规划,2020,(4):88-96.
武前波,惠聪聪.新时期我国中心城市人口城镇化特征及其空间格局.世界地理研究,2020,29(3):523-535.
孙文秀,武前波.新科技革命下知识型城市空间组织的转型与重构.城市发展研究,2019,(8):62-70.
武前波,张露茗,俞姝姝.知识经济时代杭州近郊大型社区消费设施特征.城市规划,2019,43(2):35-45.
武前波,刘星.基于服务设施聚集的杭州市多中心空间形态研究.现代城市研究,2018,(10):28-36.
武前波,孙文秀.湾区经济时代浙江省域经济发展态势及其空间格局.浙江社会科学,2018,(9):29-38.
武前波,陶娇娇,吴康,赵渺希.长江三角洲高铁日常通勤行为特征研究——以沪杭、宁杭、杭甬线为例.城市规划,2018,42(8):90-97.
武前波,徐伟.新时期传统小城镇向特色小镇转型的理论逻辑.经济地理,2018,38(2):82-89.
武前波,刘星.多元数据透视下的浙江省域空间结构.城市中国,2018,(6):46-57.
武前波.中等规模城市商业空间发展潜力.城市中国,2018,(6):136-143.
武前波,俞霞颖,陈前虎.新时期浙江省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其政策供给.城市规划学刊,2017,(6):76-86.
崔万珍,武前波.消费社会背景下杭州商业综合体的时空格局及其趋势特征.热带地理,2017,37(6):844-851.
武前波.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区域研究进展评述.中国名城,2017,(11):4-11.
Wu Qianbo,Gong Yuanyuan,Chen Qianhu.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Hangzhou,Regarding Theory of Consumption Space Production: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ree Villages.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,2017,26(3):58-68.
武前波,王圣云.商业地产开发视角下的中国城市评估体系.中国名城,2017,(7):17-25.
武前波.高密度城市语境下的商业综合体发展演变与趋势.城市中国,2017,第78期:32-41.
黄杉,朱云辰,武前波,等.多规融合视角下的山地丘陵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——以丽水市为例.西部人居环境学刊,2017,(1):83-89.
武前波,徐伟.近期西方城市发展理论回顾与论争.中国城市研究(第9辑),2016.12.
武前波,崔万珍,黄杉.中国城市综合体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运营机制——以万达广场为例.世界地理研究,2016,25(5):81-91.
武前波,龚圆圆,陈前虎.消费空间生产视角下杭州市美丽乡村发展特征——以下满觉陇、龙井、龙坞为例.城市规划,2016,40(8):105-113.(《城市规划(英文版)》(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)全文转载,2017,26(3):58-68;《中国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发展报告(2016-2007)》全文转载,中国城市出版社,2017:299-313)
武前波,陈前虎.杭州边缘新市镇建设研究.小城镇建设,2016,(1):46-53.
武前波,马海涛.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二级城市的产业功能与发展战略.世界地理研究,2016,25(1):104-114.
武前波,陈前虎.2000-2010年杭州人口空间变动与城市空间组织重构.城市规划,2015,39(11):30-38.
崔万珍,武前波,陈前虎.我国大都市边缘新区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研究——兼论杭州市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.现代城市研究,2015(7):124-132.
武前波,陈前虎.发达国家与地区新城建设特征及其经验启示.中国名城,2015(3):69-74.
武前波,黄杉.城市综合体视角下世界古代城市商业空间的演化规律.中国名城,2013,(9):24-28.
武前波,黄杉,崔万珍.零售业态视角下的城市消费空间发展趋势.现代城市研究,2013,(5):114-120. (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《贸易经济》全文转载,2013年第9期)
黄杉,武前波,崔万珍.国内外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特征与类型模式.经济地理,2013,33(4):1-8.(通讯作者)
黄杉,武前波,潘聪林.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“美丽乡村”建设探析.华中建筑,2013,(5):144-149.
陈前虎,武前波,俞炜.杭州城市公共设施国际化水平调查与分析.浙江工业大学学报(社科版),2013,(3):262-267.
马海涛,武前波,赵建吉.信息时代草根明星成名网络空间演化过程与动力机制.地理科学,2013,33(8):965-971.
武前波,宁越敏.中国城市空间网络分析——基于电子信息企业生产网络视角.地理研究,2012,31(2):207-219.
武前波,黄杉,徐鑫.近20年长三角跨国公司投资的演化特征及其城镇化进程.城市规划学刊,2011,(6):85-93.
武前波,宁越敏,李英豪.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集中度变化特征及其区域效应分析.经济地理,2011,31(2):177-182.
武前波,宁越敏.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区位特征分析.地理学报,2010,65(2):139-152.(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《地理》全文转载,2010年第4期:26-38)
武前波,宁越敏.基于网络体系优势的国际城市功能升级——以上海为例.南京社会科学,2010,(8):7-13.
武前波,宁越敏,徐鑫.中国大城市总部区位环境分析与评价.中国名城,2010,(7):10-22.
武前波,杨兰桥.河南县级市经济发展分类研究.见《河南城市发展报告(2010)——经济转型与科学发展》,林宪斋等主编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0.
武前波,徐伟,李子蓉.外来劳动力与上海大都市发展关系分析.现代城市研究,2009,(4):37-45.
曹扶生,武前波.国外城市反贫困理论研究综述.城市问题,2008,(10):75-80.
武前波,宁越敏.国际城市理论分析与中国的国际城市建设.南京社会科学,2008,(7):17-23.
武前波,宁越敏.西方城市消费文化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.中国名城,2008,(2):49-55.
武前波,苗长虹,吴国伟.郑州市居住空间演变过程与动力机制分析.地域研究与开发,2008,27(1):36-41.
武前波.近期西方城市社会地理主要研究领域及启示.现代城市研究,2007,(3):57-65.
武前波,苗长虹,崔万珍.中原城市群城市就业结构变动特征分析.河南科学,2006,24(2):299-303.
武前波.资源型城镇土地整理与生态农业开发经营.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,2006,16(2)专刊:307-310.
苗长虹,武前波.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动及优化研究.江西社会科学,2005,(12):29-35.
武前波,崔万珍.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生态哲学:天人合一.现代城市研究,2005,(9):45-49.
科研著作
武前波,王波 等.乡村振兴,富阳实践——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.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20.
武前波.全球城市区域与地方发展:从长三角到杭州都市区.杭州:浙江大学出版社,2018.
武前波,黄杉.城市综合体——零售业态演变视角下的消费空间.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16.
陈前虎,王岱霞,武前波.特色之谜——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小城镇发展转型研究.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21.
宁越敏,武前波.企业空间组织与城市-区域发展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1.
苗长虹主编.中国城市群发育与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.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7.
耿明斋,裴松宪主编.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探索:大冶镇案例研究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06.
秦耀辰,苗长虹,梁留科等.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09.